查看原文
其他

专访凉意:亲密关系是一百年后的小学生必修课

凉意 有点凉意
2024-08-31

-本文3600字,阅读时间10min-


编者按:过往专注公益传播的公益人凉意最近推出了一个「亲密关系工作坊」,让人惊讶之余又浮想联翩,这个公益圈的「晒妻狂魔」真的是秀恩爱秀到开工作坊?去报名的人真的是「花钱吃狗粮」?记者专访为你揭开这个有趣谣言真正的幕后。越听越看,越发现事情似乎不简单。


记者:我们就先从你让大家比较熟悉的地方开始吧。真的是「晒老婆」、「秀恩爱」到要开工作坊?什么契机让你想到要做这件事?


凉意:有人说傅园慧是被游泳耽误的段子手,我觉得我大概就是被公益传播耽误了的亲密关系教练(笑)。亲密关系当然不是晒老婆和秀恩爱那么简单,有人调侃报名的人是「花钱吃狗粮」,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科学一点来说,「亲密关系」包含非常多问题、知识和能力,是个很丰富又完整的应用心理学领域。只是我做这件事的时候大家最能首先想起我「秀恩爱」这个印象。我花了半年时间备课,反复修改和准备了两天的体验。


以及,我肯定是要感谢太太,她对这件事情非常支持。其实从异地多年到开始共同生活,我们也是经历过很多挑战和磨合。恰恰是经历过在亲密关系中的那些成长以后,停步一看,就已经到了目前这个状态了。现在每天我们还会互相问好几次「为什么你还会这么喜欢我的呢」,每天如此。现在我们最害怕的是时间,觉得只剩下几十年能在一起真是太短暂了。


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这样的亲密关系是像中了彩票一样的奇迹。但后来发现不是,细细回想,走到这个地方每一步的脚印是清晰的,是有章法有原因的。这里必须感谢善导,在善导工作的这几年里,接触了像协作和非暴力沟通这样的技术。我把它们带回我的生活,带回我的家里和太太实践,这个知行合一的过程最终有了收获。然后开始大量回看心理学里亲密关系的书籍,越看越自信。因为那些我们家已经做到了的东西,在科学里又找到了证据和支持。


记者:听起来你不是一时兴起,或者顺势做做看,而是下了决心和酝酿过。所以你是要从公益传播转型到亲密关系教育吗?


凉意:「亲密关系」的确会成为我专注和工作的一个领域,往后还会推出不同的课程和活动,写文章也会不时写这个话题的内容。不过公益传播会继续保有。两年前就跟人生导师说,认定了自己的职业角色就是反压迫教育工作者和传播工作者,做什么都不会离开这两个角色。不过我特别想说的是,踏进「亲密关系」这个领域,跟公益其实有很大的关系,没有公益行业的经历,走不到这一步。


2017年的五月份我发起了一个叫「家长同行」的小组,组了一个关注家长教育的社群。做公益的经历让我一直关注的是公众利益的角度,也就是家长群体如何创造积极改变的问题,尤其是在目前花钱也不能买到好教育的情况下。


其实家长自组织从好几年前就雨后春笋一样地冒出来了。在公益圈工作的机会让我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民间组织。他们是中国家长里面愿意站出来的第一群。但是几年过后,他们很多的发展其实并不顺利,非常艰难。在我的观察分析里,突破口有三个,一是正向教养(也有叫正面管教,英文缩写 P.E.T)。目前已经在商业领域大规模铺开,开始在中产家长群体中扩散,所以这个是我最不担心的。;二是协作引导。协作引导是一个家长自组织能在共识中前进,避免内耗散伙的必备技术,这个「善导」在做,我也一直在帮忙。三就是亲密关系,很多准妈妈和妈妈都在调查里说,最希望准爸爸学习的,不光是育儿知识而更加是懂太太的情绪,懂支持懂照顾,夫妻和睦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影响和教育。现在的「亲密关系」,就是未来的「原生家庭」啊。


可是放眼望去,这个「爱」的源头(也是教育的源头)目前却没什么人在关注和努力,有相关的,但出发点都不是这个。所以到后来「家长同行」就决定聚焦在「亲密关系」的领域。是教育和做公益期间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接触最终让我找到了「亲密关系」这个领域和切入点。


记者:去年开始流行的微课和在线学习,也开始有很多教恋爱技巧的以及教婚姻问题如何处理的,你跟他们有什么不同?为什么要用工作坊这个形式?


凉意:我没有参加过所有市面上的学习课程,但基本的观察上来说这些课程可以分成两大类,一类是针对恋爱期或单身的朋友的种种焦虑来组织的,比如讲怎么表白,讲怎么挽回,也有不少是讲性爱技巧的;另一类是针对婚后夫妇的矛盾和问题来组织的,比如讲怎么预防出轨,怎么相敬如宾,怎么相互体谅,怎么保持魅力吸引另一半不变心。我想他们的确抓住了一些常见的痛点,只是我回想自己如果照着这些方法做,是几乎不可能获得现在和太太这样的亲密关系的。不是说他们错或不对,而是不够深入。亲密关系的改善最终落实在人的自我成长,如果没有这种成长,谈方法很多时候是徒劳。很多人不愿意学习亲密关系,理由是「道理我都懂,以后会慢慢做到的」。很多家长也是这样的,觉得道理自己都懂,「只是」忍不住要打孩子。这个「知道」和「做到」的鸿沟有多大?我看到的是比太平洋还大。


这也就是为什么要用工作坊的形式。有一些东西,不现场经历,不透过互动,不亲身参与,是无法学习和感受的。好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和传递,尤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。我们目前对知识的理解,比较局限在科学研究和理性概念的运作。但其实知识有不同的形态,比如厨师做菜和游泳,都是身体性的知识,看一百遍菜谱你还是可能不会做。没有厨师会用书本教徒弟,都是手把手教的。亲密关系也类似,它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,需要参与、互动、演练。


记者:听你这么讲这个工作坊做得很「重」的感觉,但听说有些人看到工作坊的收费就觉得贵,你怎么看这个问题?


凉意:既然收费,那就是进入了市场。我觉得这完全能反映目前大众的消费习惯。几千的苹果手机不觉得贵,几十万的汽车不觉得贵,花几十万打离婚的官司不觉得贵,花几百万买学位房不觉得贵。然后觉得一个不过千的亲密关系学习课程贵。哪怕就教育这项支出,普通人花在学数学上的钱,会是学亲密关系的几万倍。这是完全不正常、也没有理性可言的,就是被引导又不自知的消费习惯。


一个人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,探索为什么会有爱恨情仇,和探索大自然一样,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但是现在讲探索自己内心,讲灵性成长,很多人就会想到打坐冥想这类事情,觉得是吃饱了没事,又或者觉得是精神空虚的油腻中年人虚伪的自我安慰。这是目前的社会氛围和教育发展阶段决定的。


一百年前的清朝人也是用相似的目光看待女孩子上学,看待读书人不读四书五经而读物理化学。同样地,一百年后人们会发现,「亲密关系」教育已经成了小学生的必修课。小学生和老师讨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是怎样的,和伴侣建立深入的亲密关系是怎样的,爱的本质是什么。我很确定这个场面会在几十年内发生,幸运的话我能活着看到那一天的到来。


教育就是为人类面对自己生活里重要的课题而准备的。亲密关系是人生如此重要的组成部分,于幸福的关系如此紧密,而亲密关系的教育却发展如此的落后,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。这就是教育发展阶段的问题,一开始是边缘的教育,往后就会慢慢进入主流。现在觉得贵,那只是因为不重视,以及缺少参照物。


记者:我听说你的很多报名者是女方先知道了,很想报名,然后男方不感兴趣甚至反对,为什么会这样?


凉意:首先我想跟女生们解释,或许你先生/男友表达不愿意来我的工作坊学习亲密关系的时候,你会觉得难受、甚至愤怒,但相信我,你的伴侣并不是因为不够爱你,或者因为懒惰,或者因为吝啬而拒绝的。他们不坏,也依然爱你。


男生拒绝,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想象到在这个学习的过程里,自己很可能会处于弱势,或是处于被压迫的状态。男生往往对两件事感到很有压力,第一首先就是他会觉得,在这个学习里一定会有很多指责,指责男生哪里做得不够,哪里做得不好,然后用很多道理压下来。甚至有些女生也是这么期待的,期待男生去了以后就会往自己期待的方向改变。的确学习会让人发生改变,但请相信我,我是一个反压迫教育工作者,真正良性的改变并不是这样发生的。压迫越大,反弹越大。所以这不是一个指责和压迫男生的课堂。


另一方面,男生会对自己的隐私当众被讨论有压力,如果当众分享的事情被认为是感情不和、吵架冲突,男生会怕自己出丑,是很丢人的事情。就像有些女生很喜欢说,信不信我找大家来评评理。这是一种社会压力,其实跟前一种压力一样,也是某种道德压力的变体,同样是一种压迫。我不会支持这样的事情发生,也有相应的设计保护。从本质上来说,男生想要释放的一些焦虑想要减少的一些烦恼,是很需要找到出口的。这是一个让伴侣双方都更自由和舒适的学习设计。男生女生最终都会在这个工作坊里找到这种出口,发现自己一些压抑了很久的想法,正是那些想法让他们很辛苦,活得很累。


其实这里说男生如何女生如何,只是一个社会性别对人的影响,也有男女生反过来的情况,也有同性恋的朋友经历相似或迥异的亲密关系烦恼。重要的是不同人在我的工作坊可以发现自己和伴侣的需要,释放一些压力,然后开始步向真正的亲密。


蔡健雅有一首歌叫《达尔文》,讲爱的成长就像进化:「被爱筛选过程」「进化成更好的人」。最近一系列的公共事件都让我们怀疑人性到底怎么了。其实会爱和不会爱的人,有时候真的就是两个物种。问题是,我们怎么学会去爱,有没有机会在亲密关系里「进化成更好的人」。


(完)



采访记者:Sunny

审阅、校对:委员长



凉意

首先是是一个反压迫教育工作者


——————小广告分割线——————

点击上图即可了解详情。

12月两场已经报满,1月的两场目前还有少量位子,

12月20日周一24:00 报名截止


苹果用户赞赏通道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有点凉意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